深受客戶的青睞!
全國咨詢熱線:18330990691

貴州三線|貴州航空工業初建時期開云體育 開云平臺的那些事兒(二)

發布時間:2022-11-21 04:20:38 人氣:

  011基地是從1964年底開始規劃建設的,在大三線貴州建立起來的航空工業戰略后方基地,是航空工業遵循專業化協作原則,以主、輔機配套和電器、附件專業化,以及輔助設施建設方案,建設起來的綜合性大型國防工業科研生產基地。

  三線基地建設著眼于“在原子大戰下炸不爛、打不垮”,強調貫徹“靠山、分散、隱蔽”和“分散是關鍵、隱蔽為中心”的原則,安排的建設項目以“小、分、專”為特點。根據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的指示,貴州地區按一套殲擊機制造基地安排,其中原本為兩家的飛機和航空發動機廠愣是被拆分成8個工廠,再加上為數眾多的輔機、專業化工廠,攤子自然漲大了許多。

  關于這一點,有人曾作過形象的比喻:論個兒頭,一、二線的主機老廠個兒頂個兒都是圓卜隆冬的大西瓜。再看011基地,像是一袋土豆,別看土豆小,但倒出來嘰里咕嚕滿地滾,占地兒一大片!

  基地副主任(副局長)張春陽是個說話極具感染力的人。他原在沈陽112廠任機械加工片區負責人(所謂片區相當于后來的分廠)奉調三線基地副主任兼飛機生產指揮部指揮長。他曾多次應邀到基地編史辦來和币游国际登录官网聊過去的那些事。他說的更逗:部里年年召開企干會,三機部共有200多家單位,光011基地就有近50家,七八十位廠級以上干部(主機廠都是書記、廠長一道參會)聚攏來黑壓壓一片。老廠大廠級別高怎么了?咱這一堆里隨便扒拉出幾個也都是正團級呀!“啥也別扯,全是禮炮二十一響!”

  其實誰都聽得出來,張局長那是在調侃,但011基地所屬單位多卻是不爭的事實。

  1975年,011基地建設基本成形。到1985年,全基地共建成企、事業單位近50家,成為了航空工業最大的科研生產基地。

  其實,歷史上011基地按設計任務書,先后開工建設了70個工程項目,但有些項目由于建設規劃脫離實際;有的廠址選擇不當,難以改善。使基地建設的“攤子”鋪得過大,基建戰線和建設周期拉得過長。最后,關、停、并、轉了24個單位。那么,這些單位是何時上馬,又是何時被關、停、并、轉而不復存在的呢?接下來就讓币游国际平台app下载來盤點一番。

  以下為011基地初建時期至1985年截止的內容。在此時限之后合并、裁撤的項目,包括三線調整改造調遷合并、政策破產注銷的單位均不在此例。

貴州三線|貴州航空工業初建時期開云體育 開云平臺的那些事兒(二)(圖1)

  140廠即國營正陽機械廠,原為011基地飛機機械加工廠,是基地4個飛機主體工廠之一,廠址位于貴州省鎮寧縣城西水塘公社轄區。

  1965年8月,三機部下達設計任務書,其產品方案為:以殲-7飛機為代表機型的各種機械加工零件為主。由沈陽112廠包建。

  140廠于1969年10月部分建成投產,1970年6月交付第一批產品,為基地第一架殲擊機首飛上天做出了貢獻。

  1969年12月,主抓空軍裝備的空軍副司令員曹里懷與三機部軍管會主任周洪波到黔考察011系統部分工廠,做出了對011系統飛機、航空發動機主機廠進行調整的決定。1970年6月,三機部按調整方案將140廠并入了130廠。其廠址于后改建154廠。

貴州三線|貴州航空工業初建時期開云體育 開云平臺的那些事兒(二)(圖2)

  依山傍田的130廠部裝廠房。自140廠整體并入后,使原本就是011基地第一大廠的130廠職工總數達到近7000人,雄踞全基地各廠之首。

  163廠即國營安陽機械廠(初始代號為103廠),原為011基地航空地面設備及隨機工具廠。原擬獨立建廠,1966年4月,三機部確定將該廠建成朝暉中級技術學校校屬工廠。

  1967年1月,三機部又明確163廠工程上馬,而學校部分待“”斗、批、改之后另行考慮。工廠主要承擔飛機地面設備、隨機工具和發動機隨機工具、裝配工具,飛機運輸支架等。廠址位于貴州省安順縣二鋪區,由沈陽112廠包建。

  1967年初,沈陽112廠派出籌建人員會同三機部第四設計院編制了設計意見書,但未及實施。

  1967年10月,三機部決定163廠與黔江機電安裝公司合建,廠址定點在貴陽市小河(原黔江機電安裝公司地址),確定新代號為3127廠。合建后,共同承擔兩單位原定任務。合建擴建工程設計于1968年完成,1971年主體工程竣工并陸續投產。

  180廠即國營楓陽機械廠(曾用302廠代號),原為011基地航空發動機中小零件廠,是基地4個航空發動機主體工廠之一,廠址位于貴州省安順縣馬場鄉境內,地跨安順、平壩兩縣。

  1965年8月,三機部下達設計任務書,其產品方案為:以渦噴-7型航空發動機各種中小零組件為代表,包括加力圓缸、齒輪、噴嘴、附件機匣等。由沈陽410廠包建。

  180廠于1969年部分建成投產并交付第一批產品,為基地混裝、混合試車第一臺渦噴-7型發動機成功做出了貢獻。

  180廠與140廠一樣,是1969年底確定對011系統主機廠進行調整的另一廠家。1970年6月,三機部根據調整方案將180廠噴嘴和加力圓缸生產線廠,工具、機動熱表部分及政工、后勤系統并入183廠,其余部分并入460廠。其原廠址隨即改建183廠,原“國營楓陽機械廠”廠名亦被183廠沿用。

貴州三線|貴州航空工業初建時期開云體育 開云平臺的那些事兒(二)(圖3)

  184廠即國營新風機械廠,原為011基地航空散熱器廠。廠址位于貴州省平壩縣長沖溝。

  1965年11月,三機部下達設計任務書,其產品方案為:以飛機座艙附件氣冷式空氣散熱器為代表。由河南新鄉134廠包建。

  1968年4月,三機部決定184廠與154廠合并建設,合并后改為航空高空座艙設備及散熱器廠,撤銷184廠代號,定代號為154廠,廠名為國營永紅機械廠。1970年6月,184廠與154廠共同遷往貴州省鎮寧縣,利用撤銷建制的原140廠廠址改建。

  252廠即國營重光儀表廠,原為011基地航空陀螺儀表廠。廠址位于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

  1971年11月三機部下達設計任務書,其產品方案以機載儀表設備為主,包括航向儀、陀螺感應羅盤、角速度信號器等。由陜西寶雞212廠和甘肅蘭州242廠聯合包建。

  1973年2月,三機部發出通知,為縮短戰線廠停建,人員仍回原包建單位,已建成的建筑交由371廠代管。

  335廠即國營開陽電機廠,原為011基地航空電源起動裝置廠,1966年11月,三機部下達設計任務書,代表產品以同步交流油冷式發電機、交流應急發電機,以及配套的調節器為主,但項目方案未能實施。

  1970年7月,三機部決定重起建廠,翌年7月批準初步設計,產品方案改為:飛機直流電源起動裝置和交流電源裝置,并建立高空試驗室。廠址位于貴州省修文縣扎佐區,由陜西興平115廠包建。

  1970年8月,工廠設計小組制訂出335廠與355廠合建的設計方案。由于兩廠產品中的整流子、嵌線、浸漬及產品試驗大致相同,故在建設中采取了徹底合建。1974年4月,三機部決定撤銷335廠建制,產品和生產設施合并到355廠,原兩廠產品輪番生產。

貴州三線|貴州航空工業初建時期開云體育 開云平臺的那些事兒(二)(圖4)

  371廠即國營松山儀表廠(原名:國營青山儀表廠),原為011基地航空機械膜盒儀表廠。廠址位于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新場鄉境內。

  1970年12月,三機部決定建廠,翌年7月批準初步設計,其產品方案以航空儀表為代表,包括航空機械膜盒儀表,以及電氣膜盒儀表、氧氣儀表、壓力表、包端管、開傘器等。由山西太原221廠和安徽合肥351廠為主副包建單位。

  371廠于1971年8月動工興建,到1979年底已基本建成并交付數種產品16000余件。工廠曾榮獲三機部1978年度“工業學大慶先進單位”稱號。

  1979年12月,三機部通知371廠項目緩建。1980年7月,三機部決定501廠由原位于貴州省大方縣搬遷至已緩建的371廠廠址,撤銷371廠代號,原371廠承擔的產品任務及部分人員轉至包建廠,其余人員、設備并入501廠。

貴州三線|貴州航空工業初建時期開云體育 開云平臺的那些事兒(二)(圖5)

  530廠即國營云水機械廠,原為011基地航空頭盔代償服廠。1971年12月,三機部下達設計任務書,其產品方案以高空飛行救生設備為主,包括高空代償服、抗荷服、防原子頭盔、兩用頭盔、自動調壓器、加壓氧氣面罩等。廠址位于貴州省鎮寧縣境內,利用原140廠機床大修站舊址建設。由湖北襄樊510廠包建。

  1973年2月,三機部通知,為縮短戰線廠停建,部分人員返回原包建單位。同年11月,011基地決定利用其廠址組建011基地干部讀書班。至1975年5月,原530廠剩余人員與011基地干部讀書班合并,正式成立011基地干部讀書班,后改稱011基地干部學校。

  533廠即國營星火機械廠,原為011基地航空雙能源起動機廠。1970年12月,三機部決定建廠,翌年7月批準初步設計,其產品方案以航空雙能源渦輪起動機為代表。廠址位于貴州省修文縣三元公社轄區,由江蘇南京511廠支援建設。

  533廠于1971年7月動工興建,到1974年底已累計完成630余萬元。

  1975年1月,國家計委、國務院國防工辦決定533廠停建。其廠址于后改建011基地技工學校。

開云 開云體育平臺

貴州三線|貴州航空工業初建時期開云體育 開云平臺的那些事兒(二)(圖6)

  3067廠即國營前進儀器廠(原名國營鎮陽儀器廠,初始代號為382廠,1967年7月變更代號為3067廠),原為011基地航空測試設備廠,廠址位于貴州省安順市幺鋪區。

  1966年1月,三機部下達設計任務書,其產品方案為航空產品用機械、液壓、冷氣、電氣試驗設備,航空產品通用生產設備,航空通用電子、電氣測試設備等,產品為貴州地區飛機、航空發動機主機廠和輔機、電氣、專業化工廠及設計研究單位服務。由沈陽112廠包建。

  到1970年6月,工廠基本完成“三通一平”基建工程,并試制了部分測試設備。

  1970年7月,011系統決定3067廠停建,大部分人員、設備及生產任務并入3127廠。其原廠址隨即改建144廠,原3067廠剩余人員、設備一并劃歸144廠。

貴州三線|貴州航空工業初建時期開云體育 開云平臺的那些事兒(二)(圖7)

  3077廠即國營赤衛儀器廠(原名:國營紅衛電子設備廠,初始代號為292廠,1967年7月更改代號為3077廠),原為011基地航空電子測試設備廠,廠址位于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

  1966年11月,三機部下達設計任務書,其產品方案為激振、測振儀器設備,靜動態應力應變測量、控制儀器設備,飛機空測試驗儀器設備,飛機復雜電路參數等測試設備,航空發動機生產、設計所需測試設備等,并建立貴州地區無線月,三機部發出通知:鑒于貴州3077廠與陜西漢中3137廠性質、特點相似,生產量較小,研制比重較大,而光、電專業又密切相關,均為航空工業發展所必須。為加速三線廠廠址將兩廠合并建設。合建后的第一廠名為漢中航空測試設備廠,第二廠名為國營永紅機械廠,代號3137廠,撤銷3077廠代號。新廠籌建工作由原貴州3077廠籌建班子負責組織實施。1968年3月,3077廠全部遷往陜西漢中,其原廠址于后改建曾兩易廠址的3097廠。

貴州三線|貴州航空工業初建時期開云體育 開云平臺的那些事兒(二)(圖8)

  3097廠建成的型材生產線廠即國營興紅機械廠(原名國營秦河模具廠,曾用652廠、622廠、292廠代號,1967年7月定代號為3087廠),原為011基地航空模具沖壓件廠,廠址位于貴州省修文縣扎佐區。

  1966年3月,三機部下達設計任務書,其產品方案為:承擔貴州地區9個航空電氣工廠所需冷沖模及鉆模制造任務。由陜西興平115廠包建。

  3087廠于1970年初部分建成投產,當年超額完成飛機工裝計劃,為011基地第一架殲擊機首飛上天做出了貢獻。

  1970年7月,三機部下達166廠建設設計任務書,并確定166廠與3087廠結合建設,實行一元化領導,沿用3087廠代號。工廠除承擔原模具沖壓件任務外,增加試制手搖絞車、減擺器、液壓絞車和恒速裝置等產品。

  1977年12月,三機部批準兩廠正式合并,撤銷3087廠代號,改用166廠代號,第一廠名為貴州航空恒速裝置廠,第二廠名仍為國營興紅機械廠。

  3094廠即國營青松機械廠,原為011基地殲擊雷達和測距機廠,廠址位于貴州省平壩縣高峰區。

  1970年12月,三機部決定建廠,翌年7月批準初步設計,其產品方案為645型小型殲擊雷達、224型測距機及其產品所需關鍵專用元件。由四川成都161廠和四機部780廠為主副包建單位。

  3094廠于1971年9月動工興建,到1973年底已累計完成780余萬元。

  1973年12月,三機部與四機部聯合發出通知,決定三機部011基地3094廠自1974年1月1日起劃歸四機部建制。更改建制后,原協作關系不變,161廠已調到3094廠的人員原則上均不再調回,老廠擬調而尚未調去的人員,亦不再調往。原3094廠人員、設備于后全部遷往貴州省遵義地區,其廠址移交貴州省改建青松卷煙廠。

  1974年8月,3094廠正式劃歸四機部083基地。而后,工廠于1975年被撤銷建制,人員由083基地妥為安置。

貴州三線|貴州航空工業初建時期開云體育 開云平臺的那些事兒(二)(圖9)

  3508廠即國營高峰機械廠,原為011基地航空機關炮制造廠,廠址位于貴州省平壩縣高峰區。

  1970年7月,三機部決定建廠,翌年7月批準初步設計。其產品方案以HP-30- Ⅰ改型航空機關炮為代表。由五機部847廠支援建設。

  3508廠于1971年部分建成投產,到1973年底已累計完成2300余萬元。

  1973年12月,三機部與五機部聯合發出通知,決定將三機部011基地3508廠自1974年1月1日起劃歸五機部建制。更改建制后,原定生產配套關系和新老廠包建、支援關系不變。

  3508廠劃歸五機部建制后變更代號為5087廠,其廠址不變,仍沿用國營高峰機械廠廠名。

  424庫即011基地油庫。1965年8月,三機部在《航空工業在貴州地區新建項目建設方案》中,擬于“三五計劃”期間在貴州地區建設基地油庫,并賦予了代號,其規模為:存儲量20000立方米、16000噸。確定庫址位于貴州省平壩縣菜花洞,但該項目未能按計劃投入建設。

  1967年10月,三機部決定建設460廠煤油庫,并明確油庫建成后為三機部設在貴州地區的油庫,由460廠負責管理。1970年,011系統批準在460廠增建航空汽油和航空潤滑油基地油庫,向系統所屬各工廠供油。

  至此,原擬獨立建設的424油庫成為了由460廠管理的單位,但作為三機部在貴州地區油庫的性質不變。

貴州三線|貴州航空工業初建時期開云體育 開云平臺的那些事兒(二)(圖10)

  黔江機電安裝公司,原為011基地機電安裝公司。其前身是三機部機電安裝公司(原屬一機部建制,1960年劃歸三機部),地址在沈陽,下設沈陽、長春、北京3個工程處和1個加工廠。1965年2月,為加速三線建設,三機部決定將該公司全部遷往貴州,同年4月三機部下達設計任務書,其生產任務為:承擔三機部貴州地區各廠的機電設備安裝,并承制各廠所需的非標準設備制造。公司地址位于貴陽市小河,利用原貴州省公安廳勞改局磚瓦廠廠址擴建。1965年5月動工興建,1966年8月基本建成,1967年上半年搬遷完畢。

  1967年10月,三機部決定黔江機電安裝公司與163廠(航空地面設備及隨機工具廠)合并建設,定代號為3127廠,第二廠名為國營黔江機械廠,廠址仍定在貴陽市南郊小河。合建后,承擔兩單位的原定任務,但保留原黔江機電安裝公司安裝隊的建制,實行獨立核算,至1970年1月衛東水電安裝大隊成立后劃出。

  1970年7月,011系統決定3067廠(航空測試設備廠)停建,其大部分人員、設備及生產任務并入3127廠,3個單位合并后的擴建工程于1973年結束。

  1974年8月,三機部批準工廠竣工驗收。至此,一個綜合性、多品種、專業化的航空地面設備、隨機工具及非標準設備制造廠基本建成。

貴州三線|貴州航空工業初建時期開云體育 開云平臺的那些事兒(二)(圖11)

  大方火力發電站即國營曙光動力站,原為011基地設在貴州省大方縣一帶為諸航空工廠提供電力的小型凝氣式火力發電站。站址位于貴州省大方縣六龍。

  1966年6月,三機部下達設計任務書,其總裝機容量為5000千瓦,燃料及冷卻用水取自當地,采用二次循環方式。由貴州省電管局負責設計,四川省電力建設公司二處負責安裝。

  大方火力發電站于1971年9月建成投產。到1973年底累計完成825萬元,擁有固定資產813萬元。

  1974年7月,011基地決定大方火力發電站劃歸501廠領導。1981年2月,三機部發出通知:鑒于修文——金江高壓輸電線路業已通電,批準撤銷國營曙光動力站,并明確將該電站移交地方使用。1981年9月,電站正式移交貴州省畢節地區,移交固定資產930萬元,人員115名。其余174名干部、職工由011基地在所屬單位安排調轉。

貴州三線|貴州航空工業初建時期開云體育 開云平臺的那些事兒(二)(圖12)

  紅風氣體站(原名:安紅氣體站),原為011基地多種氣體生產、供應站。站址位于貴州省安順縣華嚴區。

  1968年8月,三機部決定建站,翌年2月批準建設方案。其產品方案為生產、供應貴州地區(遵義、修文、開陽等地除外)各航空工廠所需氣體,月產氧氣、氬氣、氮氣、氫氣等氣體8.3萬余瓶。

  1969年1月,011辦事處革委會決定將紅風氣體站并入3007廠(三機部在1968年決定建站的文件中曾明確:氣體站是附屬于某一工廠還是獨立建站,由011系統決定)。此后,氣體站作為3007廠的一個單位繼續組織氣體生產,保持供氣關系不變。

貴州三線|貴州航空工業初建時期開云體育 開云平臺的那些事兒(二)(圖13)

  貴陽地區制材廠,原為011基地所屬簡易木材制材廠,廠址位于貴州省平壩縣馬場火車站附近。

  1965年8月,三機部行文批復建廠,其任務是承擔三機部貴州地區各建設單位基建用木材的進貨、儲備、加工和發放等。其干部及業務人員由株洲331廠調入,生產工人分別由沈陽410廠、112廠,哈爾濱122廠,西安113廠支援。

  貴陽地區制材廠于1966年4月建成投產。到1967年底,有職工200余人,木材日加工量80立方米。

  1968年7月,011辦事處革委會決定將貴陽地區制材廠并入601庫,在601庫成立制材車間,繼續組織生產原貴陽地區制材廠所承擔的原定任務。

貴州三線|貴州航空工業初建時期開云體育 開云平臺的那些事兒(二)(圖14)

  東風汽車大隊,原為011基地所屬承擔基本建設物資運輸任務的企業,組建于1970年3月。1974年12月,011基地決定正式建隊,并明確其為直屬011基地領導自負盈虧的獨立單位。隊址位于貴州省平壩縣馬場區。

  東風汽車大隊于1972年投入運營,至1979年底,有各種車輛105臺,年運輸能力達10萬噸,并具備相應的汽車修理能力。

  1980年9月,三機部發出通知,鑒于011基地大部分項目已建成投產,基建運輸任務量銳減,故決定撤銷東風汽車大隊。同年11月,011基地決定,東風汽車大隊撤銷后,保留一小型車隊和修理力量以及資產和人員并入3008廠,多余的車輛(帶司機)報三機部統一安排,其余人員由車隊和011基地妥為安置。其隊址于后改建黎陽機械公司職工教育中心。

開云 開云體育平臺

  衛東機電安裝工程處(原名:衛東水電安裝大隊),原為011基地所屬承擔貴州地區航空工業企業機(水)電安裝施工任務的企業。處址位于貴州省安順市幺鋪區,初始地址確定在安順市干河,利用原基建維修隊隊址建設,1970年9月因與302互換地址而遷往幺鋪區。

  1970年1月,011系統軍管會決定將黔江安裝隊與基建維修隊合并,成立衛東水電安裝大隊,原三機部確定黔江安裝隊的編制人員及成都420廠支援的水電安裝工人一并并入,之后改稱衛東機電安裝工程處。

  衛東機電安裝工程處于1972年建成,到1980年底累計完成180余萬元。

  1980年12月,三機部決定撤銷衛東機電安裝工程處建制,絕大部分人員調入3127廠,剩余人員由011基地安排在所屬其他工廠,其全部房產移交011基地校(即011基地干部學校)。其處址于后改建凌云機械公司職工教育中心。

  301原為011基地所屬4所職工中規模最大、醫療水平最高、設施較為齊全的綜合性職工。院址位于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花溪公園側后方。

  1967年1月,011辦事處下達設計任務書,明確301為三機部貴陽地區中心,承擔011系統各單位送達重大或疑難病癥患者的治療,并直接為011辦事處在貴陽和垮縣臨近地區12個單位1.1萬名職工服務。設計規模為300張床位,日均200人次門診部。

  1967年3月,貴州省革委會批準將花溪干休所(含平橋)和貴州省總工會所屬花溪工人療養院移交011辦事處,同時從貴州省衛生廳和貴州省人民抽調部分醫療、行政人員支援建設。

  1967年3月15日,011辦事處正式確定代號為301。該院于同年7月1日正式開院迎診。同年9月,三機部從哈爾濱122廠職工抽調一批干部和醫務人員支援301。

  1972年5月,011基地批準在301設立職業病防治科(1977年改稱011基地職業病防治站),明確其作為全基地的工業衛生和職業病防治機構納入301建制。1979年,011基地將301規模調整為250張床位。

  1980年12月,301全面建成竣工驗收。到1982年底,擁有職工475人,開設了20余個診治科室和醫療機構,以及10余個行政職能部門。1976年至1982年,共收治病患34.23萬人次,累計完成380余萬元,擁有固定資產407萬元。

  1980年,貴州省總工會擬恢復花溪工人療養院,要求011基地將301院址歸還。1982年9月和10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和航空工業部分別向國務院呈報訴求,經國務院有關部門議定,301移交貴州省總工會。1983年1月至1985年1月,011基地與貴州省總工會簽訂多項移交議定書。根據協議,301全部房產移交貴州省總工會,補償011基地245萬元;301原有職工由貴州省總工會接收302人,保留011基地職業病防治站人員編制,其余人員及設備由011基地安排調配到所屬其他。

貴州三線|貴州航空工業初建時期開云體育 開云平臺的那些事兒(二)(圖15)

  011基地干部學校(簡稱:011基地干校),原為011基地對所屬各單位中層以上干部進行政治輪訓和理論教育的學校。校址位于貴州省鎮寧縣城西。

  1973年11月,011基地決定利 開云 開云體育用停建的530廠廠址組建011基地干部讀書班。1975年5月,原530廠部分人員并入,正式定名為011基地干部讀書班。同年11月,貴州省國防工業政治部批準將011基地干部讀書班更名為011基地“五七”干部學校。1980年8月,011基地將校名改為011基地校,對外仍稱011基地干部學校。同年12月,011基地衛東機電安裝工程處被撤銷建制,其全部房產劃轉學校管理。

  1983年7月,航空工業部決定成立貴州航空工業職工大學,撤銷011基地干部學校。通知明確,011基地干部學校撤銷后,其全部房地產和供水、供電、照明系統等設備均由154廠接收,財產除個別調撥外,移交貴州航空工業職工大學,人員除少部分由011基地分配外,其余人員均并入貴州航空工業職工大學。

貴州三線|貴州航空工業初建時期開云體育 開云平臺的那些事兒(二)(圖16)

  東方紅磚廠前身為毛栗山磚瓦廠,原隸屬于貴州省勞改局中八勞改農場,011基地接管前已撤銷。1970年2月,貴州省決定將其暫交由011系統組織生產,議定待011系統基本建設任務完成后,貴州省仍將產權收回。該廠是貴州省為解決011系統基建用磚而交由011系統生產、管理的企業。廠址位于貴州省清鎮縣毛栗山。

  011系統接管東方紅磚廠后,采取臨時抽調各廠學徒工400~500人并輔以民工組織生產,產品自產自用。到1971年底,有職工700余人,擁有固定資產172萬元,累計生產紅磚4100萬塊,為011系統開展的大規模基本建設做出了貢獻。

  1972年10月,011系統軍管會致函貴州省革委會生產指揮部,根據原協議,將東方紅磚廠歸還貴州省建委。原抽調人員返回各自原單位。

  在011基地初建時期,除了上述關、停、并、轉單位外,還有一些擬建而未建的單位,雖然已經賦予了各自的名稱、代號,并確定了建設地址,但這些項目最終未能上馬。它們是:

貴州三線|貴州航空工業初建時期開云體育 開云平臺的那些事兒(二)(圖17)

  305廠(貴州航空熱電裝置廠)是三機部擬于“三五”計劃時期在貴州地區投建的6個航空電器專業化工廠之一。1965年8月,三機部確定305廠的產品方案以生產航空熱電裝置為主,為殲擊機、轟炸機、直升機、運輸機和教練機配套。確定廠址位于貴州省修文縣冷水溝,由天津105廠包建。

  305廠項目最終未能投入建設。嗣后,三機部決定將305廠改在四川省雅安地區建設,即四川航空電器廠。

  貴州地區電子計算中心,即011基地所屬電子計算中心。1966年11月,三機部第六研究院科技部建議在貴州地區建立一個小規模的電子計算中心,以承擔140廠和130廠飛機設計室、460廠航空發動機設計室及遠景安排的導彈設計所的計算任務。隨即,三機部下達了設計任務書,確定選用四機部已安排生產的DJS-121型計算機,建設地點由三機部第四設計院與011辦事處研究確定,并納入設計和建設計劃。但該項目最終未能投入建設。

  航空工業貴州地區電子計算中心確定選用的晶體管式DJS-121型電子計算機,由四機部083基地于1966年12月研制

貴州三線|貴州航空工業初建時期開云體育 開云平臺的那些事兒(二)(圖18)

  305是011基地擬在貴州省大方縣建立的地區職工。1967年3月,011辦事處向三機部呈報《關于審批設置規劃的報告》中稱,擬在貴州地區建立5所職工,即:301、302、303、304、305。其中305建設規模為:150張床位,200人次門診部。確定院址位于貴州省大方縣理化區羊場壩501廠附近,為區域內6個單位約6000名職工,以及職工家屬服務。但305最終未能按規劃實施建設。

  以后,011基地采取加強501廠門診部,增設病床,以緩解該地區各廠職工及其家屬就醫難的狀況。

貴州三線|貴州航空工業初建時期開云體育 開云平臺的那些事兒(二)(圖19)

  朝暉中級技術學校是三機部擬在貴州地區創辦的兩所航空工業半工半讀技術學校之一。

  1964年10月,三機部函請貴州省支援中學改辦航空工業半工半讀技術學校,隨后部派專人與貴州省教育廳具體協商,貴州省同意將貴陽市第22中學和遵義市第3中學支援三機部。1965年2月,三機部函告貴州省委、貴州省人委,三機部接辦貴陽22中后,決定將其更名為朝暉中級技術學校。近期規模為學生800人,遠景規劃1200人,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4年,先設置航空零件機械加工專業。同年5月,三機部下達1965年度各類分省招生計劃,確定該校在貴州省招收初中畢業生150名。但上述建校方案沒能實施。

  1966年4月,三機部正式下達建校設計任務書,學校性質為既為航空工業培養人才,又承擔貴州地區航空產品配套任務的部屬新型半工半讀學校。明確原擬獨立建設的163廠劃歸學校為校屬工廠。設計規模為學生1000人,設置航空機械、工具制造、航空電氣設備等專業,學制4年。校屬工廠繼續執行原定生產任務。學校部分由南京航空工業學校包建;該校工廠部分由沈陽112廠為主包建,沈陽410廠開云 開云體育協助。

  朝暉中級技術學校校址確定在貴州省安順縣境內。1967年1月,三機部下達調整163廠設計任務書,確定163廠工程重新上馬,而朝暉中級技術學校待“”斗、批、改之后另行考慮。此后,由于“”運動的不斷深入,朝暉中級技術學校始終未能投入建設。

  長征中級技術學校是三機部擬在貴州地區創辦的另外一所航空工業半工半讀技術學校,原為貴州省支援三機部的貴州省遵義市第3中學。

  1965年2月,三機部函告貴州省委、貴州省人委,三機部接辦遵義3中后,決定將其更名為長征中級技術學校,其性質為航空工業半工半讀中級技術學校,規模為學生400人,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4年,先設置航空零件機械加工專業。同年5月,三機部下達1965年度各類分省招生計劃,確定該校在貴州省招收初中畢業生100名。但上述建校方案最終未能實施。

  為進一步完善貴州地區產品配套的完整性,三機部在“四五”規劃中,擬于1971年至1972年在貴州地區再建8~10個輔機配套工廠。1970年11月,011系統軍管會上報《關于新建10個輔機工廠廠址定點的報告》,這其中除上述已投建而后又撤并、改建,遷建的252廠、371廠、530廠、533廠、3094廠外,還包括:

  341廠(貴州航空氧氣儀表廠),確定廠址位于貴州省修文縣三元公社郭家槽子;

  3578廠(貴州航空瞄準具及照相槍廠),確定廠址位于貴州省平壩縣高峰公社九甲。

  不得不說,這些補建配套項目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其結果是拉長了基本建設戰線,分散了人力、物力和財力。有的工廠還沒動工就宣告下馬;有的因產品尚處于研制階段,缺乏建廠依據,不得不半途而廢;有的原本就是長線產品,又匆忙在三線布置新點,以致最終改做他用;還有的則屬于重復建設項目,記得趙本山在小品《下蛋公雞》中有句臺詞:“不是它的活兒,它要干!”有些本來就是四機部、五機部的規劃產品,奪人飯碗另搞一套。此類項目雖然已投建,但由于資金不足和產品未定型或沒有產品等問題,而被迫停建或改隸。

  除本文提及的擬建而未上馬項目外,那些先后被關、停、并、轉的單位,它們曾經都是011基地的成員單位,有些為基地的建設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它們的歷史雖然短暫,但無論如何都不應該被遺忘。币游app下载安装理應:

返回列表 推薦新聞
m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