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5-30 16:22:59 人氣:
Kaiyun App下載 全站 Kaiyun App下載 全站晉中,山西省地級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東依太行山,西臨汾河,北與省會太原市毗鄰,南與長治市、臨汾市相交,東北與陽泉市相連,西南與呂梁市接壤。晉中市下轄2個市轄區、8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總面積16391平方千米。2019年晉中市常住人口338.9萬人,城鎮化率為56.84%。2020年,晉中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68.8億元。當然晉中市歷史悠久,自古至今名人輩出,孕育了一大批棟梁之才,今天币游国际平台app下载就來和大家介紹兩位近當代人物,他們一位是副司令、一位是中科院院士。
劉靜海,原副司令員。劉靜海同志是山西省晉中壽陽縣人,1936年參加山西犧牲同盟會從事革命活動,1937年參加八路軍,1938年加入中國。1961年由大校軍銜晉升為少將軍 開云 開云體育銜。劉靜海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02年3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副營長、營長、團參開云 開云體育謀長、團長、山東省膠東軍區南海軍分區副司令員等職,積極組織開展抗日游擊戰,同日、偽、頑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為開辟、鞏固和發展膠東地區抗日革命根據地做出了貢獻。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師參謀長、副師長、師長等職,先后參加組織指揮了南麻、孟良崮、臨朐、周村、濰縣、汶河、濟南、淮海、渡江、戰上海等戰役戰斗。
新中國成立后,他任師長兼政治委員,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帶領部隊參加了柳潭里、咸興追擊戰、五次戰役、陽江突破、陽江南岸阻擊戰等戰役戰斗。從1952年12月起,他歷任華東軍區軍訓處處長,軍事科學院戰役研究部研究員,軍科戰役理論部副部長,軍科外軍研究部副部長、部長,副司令員。他傾心軍事科學理論研究,堅持深入部隊調查研究,為部隊建設做出了貢獻。
1937年參加八路軍,1938年加入中國。1938年,劉靜海進入延安 開云 開云體育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抗日戰爭時期,劉靜海歷任八路軍膠東軍區第5支隊副營長、第5旅15團營長、14團參謀長、15團代團長兼代政委、膠東軍區南海軍分區副司令員。抗戰勝利后,劉靜海任膠東軍區警備第5旅參謀處長、旅參謀長、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25師副師長。
1948年3月初,華東野戰軍一度組成第1、第2、第3、第4兵團,劉靜海任第2兵團(又稱山東兵團、許譚兵團,轄第7縱隊、第9縱隊、第13縱隊、渤海縱隊、魯中南縱隊)第9縱隊25師師長。1948年9月濟南戰役,劉靜海指揮25師73團首先突破堅固城防。戰后,被授予“濟南第一團”光榮稱號。濟南戰役的勝利,為開展城市攻堅戰提供了作戰經驗。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25師改編為第三野戰軍第9兵團第27軍79師(屬頭等主力師),劉靜海任79師師長。
1949年4月渡江戰役時,發起時間為當晚20時30分整。當時針指向20時15分時,為作好隨時起渡的準備,劉靜海師下屬的一名團長下令:“整理好船只,聽令開船!”結果命令誤傳為:“將船只整理好,開船!”和“開船!”該團船只紛紛開動起來。團長見此,只好拿起電話立即向師里報告。劉靜海接到報告后,以其敏捷的思維和超強的應變能力,迅速作出了判斷和決定:第一梯隊提前開船,已是既成事實。此刻,如不下令全師開船,對全局取勝極為不利。因此,必須將錯就“錯”,全師立即渡江。于是,劉靜海一面下令部隊立即渡江,一面向上級報告。渡江戰役就這樣戲劇性地開始了。
1950年1月,第三野戰軍兼華東軍區成立,劉靜海任第9兵團第27軍79師師長。1950年11月,劉靜海參加抗美援朝,任志愿軍第27軍80師師長、79師師長兼政委,帶領部隊參加了柳潭里、咸興追擊戰、第五次戰役、陽江突破、陽江南岸阻擊戰等戰役戰斗。第二次戰役時,劉靜海率79師在長津湖西南岸附近的柳潭里突襲美軍最強的陸戰第1師主力。他指揮部隊以夜戰和近戰之長,攻敵貪生怕死之短,把武裝到牙齒的美國王牌軍打了個措手不及。79師與美陸戰第1師反復爭奪1282和1240高地,陣地得而復失,失而復得,幾度易手。經過一夜激戰后,79師終于牢固占領上述兩個陣地。劉靜海獲得朝鮮二級自由獨立勛章。
李洪鐘(1941年1月-),男,出生于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化學工程專家,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中國科學院院士。1965年畢業于太原理工大學化學工程系,1965-1978年在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工作,參加了國家順丁橡膠攻關項目會戰,從事丁烯氧化脫氫制丁二烯流化床反應器研究與開發工作。曾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二等獎各一項、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
1981年,獲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碩士學位。1986年,獲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工學博士學位。1986-1988年為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博士后和訪問學者,研究多種燃料在中試規模循環流化床中的燃燒特性和微細顆粒循環流化床的流動特性。有關論文于1989年獲第十屆國際流化床燃燒會議最佳論文獎。
1989年開始,為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研究員,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七五”、“八五”重大項目和多項重點項目、國家973計劃重大項目、開放實驗室基金項目、以及與中國石化總公司、上海焦化廠、攀枝花鋼鐵公司等企業的合作項目。主要研究工業氣固流化床和移動床結構與動力學行為的量化及調控理論與方法。曾用自行設計的光纖微觀攝像探頭發現快速流化床中顆粒聚團的存在,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提出了顆粒與添加組分設計、流體設計、外力場設計、內構件和床型設計等旨在抑制氣泡和聚團的生長,實現氣固散式流態化的理論與方法。2006年6月9日,“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報告暨化工系系慶60周年學術報告會在清華納米中心學術報告廳舉行。李洪鐘院士做了題為“聚焦結構、界面與多尺度問題,開辟化學工程的新里程”的報告。
李洪鐘主要從事氣固流態化方面的研究,將多相流基本原理與散料力學結合,建立了兩相流理論以及垂直和傾斜移動床氣固流動模型,可較準確預測氣、固流率,氣體壓力和顆粒間接觸應力的分布提出V型閥與L型閥排料動力學模型和設計方法發明了V型移動床排料閥、氣控氣球式高壓加料器等。用自制微觀攝像探頭,得到快速床內瞬態聚團和稀密兩相結構的照片,證實了聚團的存在,發現當納米和超細顆粒形成低密度、小尺寸聚團時,可實現散式流態化。發現加入流化床中的鐵磁性顆粒可形成“鏈狀物”,能有效破壞氣泡、溝流和聚團,實現散式流態化。
李洪鐘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及會議上發表論文200余篇;撰寫并出版中英文專著4部和6章;獲授權發明專利22項和實用新型專利12項,正在申請的發明專利12項。與郭慕孫院士共同主編我國首部“流態化手冊”(316萬字)2008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評選為“三個一百”工程原創圖書,2011年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